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宾虎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具有穿透迷雾瞭望灯塔的能力,拥有穿越时空引领时代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伟大”的重要思想,涵盖了我们党在历史新阶段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具有覆盖全局、指导全局、引领全局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伟大工程凝聚伟大力量,伟大事业成就伟大梦想。社科界是理论的前沿、学术的高地,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主动服务“四个伟大”,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理论准备。
一、增强“四个自信”,浇筑伟大事业坚实根基
“建设伟大事业”是我们党的执政主题。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固坚定“四个自信”,全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努力浇筑伟大事业坚实根基。
(一)增强道路自信,做民族复兴必由之路的坚定“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这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道路决定命运,信心凝聚力量。社科界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增强理论自信,做千秋伟业科学指南的坚实“奠基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社科界作为理论创新的战略高地,要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推动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让“姓马”“信马”和“爱马”的正能量在学术场、舆论场气势如虹。
(三)增强制度自信,做发展进步坚强保障的优秀“实践者”。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我们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增强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四)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国自信根本动力的积极“策动者”。文化自信在中国自信中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智力支持、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我们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文化自信始终贯穿于道路拓展、理论发展和制度完善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充分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灵魂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二、强化“四个意识”,策应伟大斗争现实需要
“进行伟大斗争”是我们党的执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今天,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但目标越接近,道路越曲折,任务越艰巨,形势越复杂。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要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导向,肩负光荣使命,扛起责任担当,努力策应伟大斗争紧迫现实需要。
(一)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群团组织必须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伟大斗争”是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大转型、当代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潮大激荡、我党执政大赶考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具有自我革命性、较量渗透性、错综复杂性、风险挑战性等新的历史特点。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导向,肩负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信仰、人格、实干立身,做到站稳立场拿稳笔,搞好研究写好文,当好参谋发好声,不断彰显社科公信力,努力为党立言,为民述学。
(二)强化大局意识,肩负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科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更是社科研究的根本所在。伟大斗争围绕伟大工程进行,并服务于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只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伟大梦想。作为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坚持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始终做到清醒理性,勇于肩负光荣使命,切实坚定理论自信、保持学术自觉、贡献智慧力量,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先进、理论先知、学术先声,努力凭有为换有位、靠重做铸重心,真正通过“立言”进而“立行”实现“立功”。
(三)强化核心意识,维护政治核心。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当今世界,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大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在我们决胜全面小康、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一关系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新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更加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更加需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总书记作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在人民和军队的领袖、统帅地位,正是在“四个伟大”的实践中形成的,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是全党的意志,是我们党的郑重选择。我们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讲纪律守规矩,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
(四)强化看齐意识,确保紧贴紧跟。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 看齐意识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意识,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基础上,最终要落脚于看齐意识。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看齐意识,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切实做到政治上坚定不移、坚决维护,思想上坚信不疑、同心同向,组织上自觉紧跟、坚决服从,行动上衷心拥护、坚定看齐。
三、坚持“四个不变”,挺立伟大工程精神支柱
“推进伟大工程”是我们党的执政主线。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要踊跃肩负思想建党的重责重任,始终坚持人民中心不变向、应对各种考验不变质、保持学术定力不变色、抵制错误思潮不变声,努力挺起伟大工程精神支柱。
(一)坚持人民中心不变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前提在于植根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关键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难点是构建人民大众的话语体系,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始终站稳政治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准学术方向,为党和人民立言述学,努力做实学问、做好学问、做真学问。
(二)应对各种考验不变质。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高度概括。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为“四个伟大”凝聚伟大精神、汇聚智慧力量的艰巨使命,致力于构建精神家园、改造主客观世界,必须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不为浮云遮望眼,登高望远,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深谋远虑,不因眼前局面迷失理性理智,执着坚守,耐住寂寞,经受诱惑,守住底线,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丧失原则立场,丢掉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根本宗旨,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沦为“利益代言人”。
(三)保持学术定力不变色。社会科学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人文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致力于精神领域搞建设,没有如痴如醉的志气,担责如土的大气,甘于寂寞的心气,实难有所作为。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要树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从“心”做起,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葆有书生意气,坚守学术理想,保持学术定力,秉持学者情怀,弘扬工匠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笃定恒心,用近乎痴情的虔诚挚爱、胜过痴迷的臻于至善、犹如痴狂的创新超越、有如痴心的执着定力、好比痴傻的专业坚守,努力用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创新理念、核心价值为前进定向导航,为发展凝神聚气,为跨越突破制障。
(四)抵制错误思潮不变声。战斗力也是生命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其实质,就是要以敢于斗争的革命胆略和善于斗争的科学方略,为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排除障碍和干扰,化解危机和风险,增强动力和活力。哲学社会科学界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理直气壮开展积极健康的理论斗争,是社科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绝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决不能动摇政治立场,决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要做战士而不做绅士,始终保持批判精神和斗争意识,善用科学力量、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旗帜鲜明、挺身而出、发声亮剑、激浊扬清,勇于揭穿“美丽谎言”,廓清“话语迷雾”。要坚决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错误言行作坚决斗争,决不能落入错误思想的“陷阱”,确保在重大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四、提升“四种能力”,构筑伟大梦想坚强支撑
“实现伟大梦想”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伟大梦想。伟大事业是伟大梦想实现的必由之路,伟大斗争是伟大梦想实现的具体路径,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政治保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主动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大潮中,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着力提升宣传阐释、研究咨询、服务中心、创新引领的能力,努力构筑伟大梦想坚强支撑。
(一)先知先觉提升宣传阐释力。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统一全党思想、统一全党意志、统一全党行动的政治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到思想上统一认识、政治上团结一致,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集中的体现。社科理论界要先知先觉、先见先谋,努力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领跑者,自觉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学术研究、学术追求中去,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发声,积极对讲话中蕴含的立场观点、科学思维、执政方略开展富有深度广度厚度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问题导向提升研究咨询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科研的富矿。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作为云南第二大经济体的曲靖,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紧要关头,既面临全国“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又面临曲靖独有的资源依赖、结构单一、产业不强、附加值低等特殊情况。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十足的干劲,更需要有高度的实践智慧和理性的方法路径。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社科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理性直面社科工作的突出问题与自身优势,切实增强对事关曲靖发展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咨询能力,真正让学术“文章”完善政府“文件”,让社科“谋划”引领发展“规划”,让研究“对策”融入领导“决策”。
(三)围绕中心提升服务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作为基层社科联,立地才能顶天。我们既要重视基础研究,更要注重着眼全局前沿、关注现实现状的应用对策研究,不断增强社科研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社科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现实推动力。要树立服务导向,走进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深入研究、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切实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明辨政治方向,真正有所作为;要树立中心导向,走进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紧扣中心大局出题,紧贴现实关注谋划,紧抓发展难题突破;要树立民生导向,走进人民群众现实关切,坚持群众的关注就是方向标、群众的期待就是着力点、群众的困惑就是突破口的理念,真正立足实践做研究,紧贴难点寻良策。
(四)顺势而为提升创新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社科界要始终坚持以先进引领后进,以文明进步代替愚昧落后,以真善美抑制假丑恶,在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具有超前意识,要面向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预见、超前谋划,努力创新、勇于突破,努力形成当前及未来变化格局和发展态势的深邃洞察和科学预测。我们要坚持紧贴中心、深接“地气”、大胆创新,既着眼全局前沿,又立足现实现状,努力走在前列、谋在深层、干在实处,不断提升社科创造力。
(作者系云南省曲靖市社科联副主席、社科院副院长)